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清风

品鉴心灵之美,体悟真正人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孔子告诉你 三个字看透一个人  

2016-07-22 20:39:45|  分类: 传统文化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孔子告诉你 三个字看透一个人 - 清风 - 清风
 
俗话说“画虎画皮难画骨,知人知面不知心”,说的是观人不易。孔子却自有一套观人法,子曰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意思是从人的行为上看,从人的动机上分析,再考察他安心于何处。这样的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?这句话蕴含着孔子观人的三层次。

孔子告诉你 三个字看透一个人 - 清风 - 清风
 
以——视其所以

首先是视其所以,看他做了些什么,呈现出来的是善事还是恶事。这是评价的基础,即看人不要先去预推其动机的善恶,先看行为本身的伦理价值。在这个层次上先不要着急去强调他的动机,不然好心办了坏事,似乎可以得到原谅,这不符合公正的原则。因为恶的行为可能有好的动机,但造成了实际的伤害。这就是古人讲的“取人之善,当据其迹,不必深究其心”。第一个层次强调对行为要以实际所为评价为主,动机考察为辅。

孔子告诉你 三个字看透一个人 - 清风 - 清风
 
由——观其所由

问题是,行为带有隐蔽性与实效性,动机上也存在故意与过失。善的行为可能出于伪装,恶的行为也可能出于过失。这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,观其所由。首先,在对待恶的行为有善的动机与过失上,孔子认为在后果上必须负责。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亏,人人都看得见。人不可能不犯错,关键是犯错后能及时纠正,所以孔子赞扬颜回“不贰过”。

其次是在对待善的动机上,孔子认为必须甄别真心为善、伪装为善、忍着为善三种情况。真心为善自不必论,伪装为善是心怀异图,假装为善,其伪装本身就降低了道德价值。

如康德所言,经过思量计较而为善是没有道德价值的。重点在忍着为善如何看待,因为一时忍着为善仍存在“此时动机为善,彼时动机为恶”的可能。这就引出了孔子观人的第三个层次,察其所安。

孔子告诉你 三个字看透一个人 - 清风 - 清风
 
安——察其所安

察,则更进一步深入观察他人心之所安。这为“忍着为善”提供了解决方案,如做善事,其动机也是纯正的,但却非自己乐于做的。比如灾难捐款,众人皆捐,我亦捐之,却是环境与时势使然,内心并不很乐于做,也不反感,其慈善之心非一贯的,非“安”于此。察其所安,实际上是看一个人的心承载在什么东西上能使他快乐。

察其所安,就是说要清楚一个人的心理寄托在哪里。我们知道,有的人每天上班干劲十足,充满了豪情壮志,总希望自己将来有所成就,而另外还有些人则喜欢恬淡的生活,追求安逸。所以不同的人,其人生追求也不一样。

交朋友,我们必须知道对方的追求是什么,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。这里的“察”是详细考察的意思,表明对方安于什么样的生活必须是要认真对待的。毕竟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不是一类人,是很难长久相处的。于是,看一个人,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他喜欢和哪些人在一起,得知他自己的心理寄托在何处,这样判别一个人,就多少有些靠谱了。

所以从行为、动机,以及所乐之事三个递进层次去观察一个人,这个人是隐藏不了的。这就从深层次揭示了人的行为与动机,从时空上全方位整体考量。我们往往可以看到,人世间人人皆在追求一个“安”字,安在什么载体上,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